为进一步落实我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践行“校区就是社区,社区就是课堂”的理念,将育人力量和资源下沉到学生社区,让社区成为“教育实践大课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武昌理工学院关于实施“全息场”德育工作方案》和《武昌理工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案》等有关要求,结合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服务与发展为中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完善“三全育人”“五个思政”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思想引领型、筑基强师型、文化浸育型、智慧服务型、榜样示范型”五型学生社区。
二、工作目标
压实“一线规则”,将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常态化延伸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一线,构建以社区为单元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形成成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管理学生管理服务新模式。
三、领导机构
成立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赵作斌 汪继平
副组长:林 娟、别业舫、杨灼芳、王 锋、赵小睿、李金永
成 员:校办、学工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资产处、财务处、安保处负责人、后勤公司负责人,学院院长、书记
学生一站式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学生工作处处长兼任。各学院成立工作小组,党总支书记任组长。
四、建设内容
(一)加强党建引领,推进社区育人协同发展
1.坚持党建引领,完善育人体系。学校党委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和整体发展规划,党委书记承担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各学院成立“一站式”社区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各学院院长担任工作小组组长,党总支书记任副组长。学校党政联席会每学期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一站式”学生社区机制改革、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问题,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格局。(责任单位:组织部)
2.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升育人实效。进一步落实《中共武昌理工学院委员会关于成立学生“一站式社区功能型党支部”的通知》,通过创建“支部+学生宿舍”形式的党组织,把党的建设覆盖学生宿舍生活,实现党员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宿舍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发挥好功能性党支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实现功能性党支部工作与学院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责任单位:组织部、学院党总支)
3.强化社区思想引领工作,展现育人特色。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青年血脉,推动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往真里走、往实里走。一是压实“二个责任”。在学生社区通过多种途径压实学生劳动教育责任、压实公益实践责任。积极拓展社区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社区锻炼提升自己,树立服务、奉献、担当意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二是实施“三个工程”。学校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榜样示范引领工程和网络思政提升工程,打造社区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家校园行等活动。三是推动“四个讲好”。推动学习层层深入,形成“领导干部引领讲、全体教师自主讲、素质导师带头讲、优秀学生踊跃讲”的良好氛围。校领导讲好开学第一课,处级干部讲好奋斗故事,思政教师讲好信仰故事,素质导师讲好成长故事,优秀学生讲好榜样故事,社区学生工作者讲好身边故事。(责任单位:学工处、学院党总支)
(二)夯实“力量”下沉,建立社区育人共同体
全员联动形成多元育人合力,开展送教、送学、送成长、送服务等,解决学生成长需求,采用“课上学院、课下社区”模式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和有针对性的发展支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领导干部下沉社区。根据学校党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的通知》《关于领导干部下沉学生社区开展工作的通知》等相关制度文件,建立校院领导接待日,常态化开展校院领导深入学生社区联系学生、班级、寝室、“五困生”工作,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生活状态、生活需求、发展需求,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每名处室负责人联系一个学生楼栋,每月深入联系楼栋一次,与楼长、楼层长座谈,了解楼栋学生学习、生活现状,提高联系楼栋各方面的管理、服务效果。领导干部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干部联系学生情况纳入校院级党组织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指标体系。(责任单位:人事处)
2.学生管理队伍下沉社区。学工干部、素质导师要驻扎在社区、工作在学生社区,在社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社区,对学生进行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提供成长指导和发展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团学组织干部驻点宿舍。指导学生开展宿舍建设、文化建设、学生活动;心理健康人员定期驻点社区,面向学生普及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供“菜单式”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满足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素质导师要下沉宿舍,深入持久推进实施谈心谈话制度、困难学生跟踪帮扶、学生宿舍五星级寝室创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责任单位:学工处、学院)
3.教师队伍下沉社区。教师要以“大先生”标准落实教书育人责任,深入社区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和探索,解决思想与人生发展困惑,合理构建个人学业、创业、就业等发展路径规划。班主任深入学生宿舍,对学生学业规划、人生规划进行重点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做好学业指导与规划。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思政课教育进社区活动。(责任单位:学院)
4.服务保障人员下沉社区。后勤管理干部、其他服务保障人员定期深入社区了解学生诉求与学生对学校服务的评价,吸纳社区学生合理需求及改进意见并及时反馈、及时落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责任单位:学工处、后勤服务中心)
5.朋辈学长学姐下沉社区。定期开展“梅南青年大讲堂”,组织“校长奖”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退伍军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电信奖学金、荆楚楷模、团中央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各类朋辈模范讲述个人成长励志故事,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责任单位:学工处)
(三)完善组织建设,实现社区育人文化浸润
完善社区党团组织入驻建设,通过文化品牌活动实现社区文化浸润、文明养成教育,建立学生社区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1.加强学生社区党组织建设。根据我校《中共武昌理工学院委员会关于成立学生“一站式社区功能型党支部”的通知》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党建进社区,在学生社区范围内,成立学生社区党支部、党小组,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学生楼栋、楼层的全覆盖,在社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先锋模仿作用。(责任单位:各学院)
2.加强学生社区团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学生组织的管理服务和水平,推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加强学生社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学生行为自律委员会,遴选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负责人,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实践锻炼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文明建设、社区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责任单位:学工处、学院)
3.加强社区品牌文体活动建设。通过开展社区各类文体活动,在社区实现“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沁心”、“以劳健心”的效果。
(1)开展社区德育活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力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德育新生态。依托“青年大学习”、“百名师生讲党史”、“青马工程宣讲”、“梅南讲坛”等思想学习大讲堂,开展融政治品德、学术道德、个人道德等于一体的学习文化活动,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学生思想引领,扎实开展理论宣讲。深入学生社区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责任单位:校团委、学院)
(2)开展社区智育活动。组织学术研讨活动进社区,班主任、专业教师深入学生社区,打造学生社区主题研讨室,构建学术和专业交流平台,每月组织1次学术研讨、指导或赛事指导活动,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进而提升学生学术水平、专业能力。组织学涯生涯职涯指导进社区:开展“我与校友面对面”、就业规划进社区、“职南针”工作坊等,指导学生合理构建个人学业、创业、就业等发展路径规划,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规划能力、自律能力和科研习惯。组织赛事创新创业活动指导进社区:组织专家、行业翘楚等每月在社区开展“赛事研究工作坊”,为学生组队、赛事准备、赛事参与、创新创业新创意新思路等提供过程指导和支持;每学期指导专业社团或项目团队定期在学生社区开展专业竞赛、专业交流活动,讲好“智育”精品课,“寓”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潮流兴趣班”进社区:就AI功能运用、商务口语、口才培养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正向引导和技巧培训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育人实效。(责任单位:校团委、学院)
(3)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深入推动校园体育活动进社区,积极倡导“三走”运动,打造体育活动角,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提供对应的指导及支持。组织开展阳光晨跑、荧光夜跑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对跆拳道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街舞协会、国标舞协会等健康体育社团的发展,激励和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责任单位:校团委、学院)
(4)开展社区美育活动。积极建设“社区文化长廊”、“社区美育微课堂”。一是依托学生社区宿舍楼内走廊,构建学院风格化、多样化的多主题育人长廊,融合学院党和思政育人元素,彰显学院特色文化,展示宜居宜学的社区文化,在对学生的“沉浸式”教育过程中,增进育人实效。二是开设“美育微课堂”,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区美育课程,加强艺术浸润,坚持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推出“行走的美育课堂”,让美育课程走出传统教室,走向学生社区。三是依托社区文化节和美育类社团,开展社区音乐会、美育沙龙、美育讲堂、美育竞赛、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等美育活动,丰富社区学生审美体验,实现以美济心、以美育人、以美润德、以美促劳,让社区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更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呈现的多元需求。(责任单位:校团委、学院)
(5)开展社区劳动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学生社区。通过举办端午包粽子、冬至包饺子、清明做青团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传统美食的制作并乐于劳动、享受劳动;积极开展开展星级宿舍的评选工作,将打扫宿舍卫生纳入星级宿舍认定体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劳动;组织社区大扫除等劳动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新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感知劳动的快乐。开展“一站一品”创建,通过劳动教育建立社区工作品牌。(责任单位:校团委、学院)
(6)开展社区安全教育活动。依托学校安保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健全社区安全教育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理念、掌握安全常识、提升安全素养,多渠道、多方式、多维度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平安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宿舍安全检查,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星级宿舍评选的重要指标,推动构建和谐社区。充分利用消防宣传月、交通安全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发挥新媒体宣传矩阵作用,结合多发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常态化开展消防、反诈骗、防盗窃等系列专项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活动,推动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结合。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实验室安全等方面教育,并对教育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落细落实。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推动安全法治教育进社区,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安全教育系列专题讲座,强化学生家国意识和使命担当,深化安全法制教育。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在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实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四)强化数字赋能,打造社区育人新高地
完善“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软硬件建设。打通学生校园生活学习最后一公里,让学生少跑路,让平台多服务,重点围绕校园生活学习服务、学涯规划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强化智慧平台建设。
1.打通系统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协同网络中心、教务处等部门,完成校园网、5G网全覆盖,打通学生信息系统壁垒,实现“一地(端)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数据共享”。(责任单位:网络中心)
2.完善学生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功能。建立集资讯服务、预约服务、事务办理、问题反馈、查询服务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小理帮你忙”服务平台,开通“心理健康线上咨询”、“成绩单、在校证明等材料自助打印”、“申请审批服务”(如资助、成绩查询、职业规划咨询预约、退宿换宿线上申请、学生证补办、课程请假、社区宿舍保修等)、“查询”、“门禁系统”、“宿舍服务”、“报到”、“离校”等各类线上办理流程,让学生少跑腿,推进“无纸化”业务办理,实现线上“一键式”审批,线下“一站式”办理等。(责任单位:学工处、教务处、网络中心)
3.完善“接诉即办”系统。搭建“校长信箱”“后勤服务热线”等多元学生诉求反映渠道,整合现有学生反馈问题渠道,增加学生线上问题反馈渠道,建立“学生反映—及时转办—快速处置—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系统,保障学生诉求处理机制有效运行。 (责任单位:校办、学工处、后勤服务中心、网络中心)
(五)加强物理空间建设,拓展社区育人工作平台
1.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协同各学院学工力量、后勤保障力量、社区委学生干部力量,形成合力,进驻学生社区服务站,常态化开展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同各部门、各学院,进驻学生社区服务站,常态化开展党团建设、文娱体育,心理团辅、就业服务等等。(责任单位:学工处)
2.建立楼栋学生社区工作站。在全校东、西区学生公寓楼群,建立学生社区工作站,学生工作人员入驻学生寝室办公,常态化开展日常师生谈话谈心、师生交流、心理辅导、学业与职业指导等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实现素质导师与社区学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责任单位:学工处、学院)
(六)深化志愿服务,发挥社区育人榜样引领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围绕青年、关照青年、服务青年为理念,建立“学院—社区”双轨并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采用“课堂思政、社区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以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服务社区学生,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1.突出楼栋志愿服务品牌
各社区依托学院志愿服务品牌,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吸纳社区党员、积极分子、校院团委学生骨干、班级学生骨干、楼长楼层长、楼栋志愿者等一批优秀同学组建志愿服务队,选拔社区负责人,建立值班制度,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社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充分实现社区自治,打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型社区。一是通过示范引领、朋辈帮扶等方式帮助社区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学生;二是协助管理社区安全巡逻、文化建设、活动举办、社区管理、关系协调、朋辈引导、组织建设、智慧咨询、问题反馈、卫生扫除等;三是协助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思政引领、学业交流、各类沙龙活动,突出志愿者榜样示范力量和志愿服务精神;四是引入校外资源,利用工作坊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吸纳更多人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品牌社会影响力。(学院)
2.建立“卓越武小理”志愿服务训练营
建立校院两级协同培训、协同育人模式,各学院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在各社区设立“卓越武小理”报名点,招募社区学生志愿者。一是校团委设置“卓越武小理”志愿服务训练营课程计划时间安排表,组织专家学者、朋辈模范开展专题志愿服务培训,每学期不低于8课时;二是学院根据社区志愿服务要求和情况统一开展志愿服务课程培训,每学期不低于8课时;三是建立朋辈志愿项目交流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共享志愿服务项目资源,鼓励学生将赛事与项目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校团委、学院)
五、工作要求
“一站式”学生社区提质增效工作是基于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索的新需要,既需要完善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又需要层层推进、全员参与,必须逐级明确要求、人人扛起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指挥、协调作用,加强“一站式”建设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学校在充分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各方协调,加快推进试点学院、试点宿舍区、试点楼栋建设,凝练形成武昌理工学院学生社区工作经验。
(二)探索长效机制。在开展“一站式”建设工作中,学校将进一步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好做法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学校将围绕试点制定任务工作清单,相关单位围绕任务清单,精心制定具体措施,细化实施路径和工作任务,切实肩负起“一站式”建设工作重任,探索建立具有武昌理工学院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
(三)强化特色创新。结合学校、学院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举措,努力推出一批“一站式”建设工作项目和特色品牌,形成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加强监督考核。学校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提质增效建设工作列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将成功案例、典型经验和学生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定期对试点社区、试点学院、责任单位工作进度等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对照时间表、任务图,及时反馈督办。社区建设成果突出的在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
武昌理工学院
2024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