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素导风采 > 正文
【素导风采】优秀素质导师——汪静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4-05-21 阅读:

汪静,女,汉族,中共党员,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讲师。2012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职于吉林省某师范学院,2019年7月至今就职于武昌理工学院,担任生命科学学院素质导师、党务秘书、学工党支部书记、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外事联络负责人和学院考研院长助理。

 

汪静老师曾担任通识学院兼职教师,承担《内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参与通识学院主持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青春性健康教育社会实践》项目,发表论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思考》、《实践观点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启示》、《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新时代下高校心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荣获省级“优秀志愿者”、市级“优秀共青团干部”、校级“先进工作者”、“优秀素质导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就业工作者”(三次)、“万名辅导员访万家”家访故事比赛一等奖。就业工作贡献突出,所带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名列前茅,所带的2018级制药1801班考研录取率50%,所带的2019级毕业生考研录取率48%,并涌现一个考研全上岸的寝室。该主题新闻被人民网、学习强国、长江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和大V账号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该同志在新冠疫情期间坚守抗疫一线,其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

工作事迹:一件花围裙,一份家校情

一棵松树,在森林中只是一棵寻常的树,但是这棵树长在家里小院,就构成小院独有的风景;一个学生对于学校来说是万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全部的希望和未来!

一、缘起——一个沉默的孩子

2022年6月下旬,汪静老师接手了生物制药技术2001班,担任他们的素质导师。在几次查寝中,一名同学的状态引起了她的注意。每次见他都躺在床上,沉默不语、忧心忡忡,每次询问生活情况,他都回答说“没事儿”!与正在努力期末复习的其他同学显得格格不入。他叫小曾(化名)。

鉴于此,汪静老师联系了小曾的妈妈,表明了家访的想法,想去探个究竟。

二、相见——我的惊诧与思考

七月,热浪袭来,酷暑难耐!小曾的家租住在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附近。几番电话联系,汪静老师终于在一座破旧的居民楼前见到了她的学生,他依旧是在学校里的那一身朴素的穿着,一边激动地招呼她,一边歉意地指着家的方向对她说:“素导,不好意思,我家有点高!”望着六层高的住宅,汪静老师对他微笑着说:“没事,素导什么苦没吃过,还怕爬楼梯么?”汪静老师一路随着他来到顶楼,当她看到简陋的房舍,母亲淳朴的笑容,天真活泼的弟弟时,看到他们为了迎接她的到来,提前准备好了西瓜、茶水时,内心充满了感动,瞬间感觉自己没那么的热了。

汪静老师通过和小曾母亲的一番促膝交谈得知,原来小曾一家是湖北黄石人,他的父亲前些年靠用板车为商户拉货维持生活,后来举家搬迁租住在了汉正街。家里还有一个8岁的弟弟和患肾病多年的奶奶需要照顾。三个月以前,小曾的爸爸又患了脑梗,无奈他的母亲靠政府资助的一台缝纫机在家做围裙卖钱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和维持生活,这让原本内向的小曾同学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也一度直线下滑。眼前的现状和这几天从同学那了解到的“小曾是武汉人,父母是汉正街做生意的,家境还不错”大相径庭,这个反差,让她很惊诧。

谈话中,她母亲说,“家里对小曾抱有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大亏,现在他的爸爸又得了重病,还连累老母亲和孩子跟着吃苦。”说到这里声音哽咽了,现场陷入了一度沉静,汪静老师感受到了整个家庭对生活艰辛的无奈与挣扎。

三、升华——一次真正的心灵家访

此时刻,汪静老师多么渴望自己变成超人,可以给眼前这位初次谋面的母亲解决一切难题!她一边安慰小曾母亲,一边马上联系了学院校企合作单位的负责人,一番沟通后同意小曾加入甲醛检测工作组。第二天,他便开启了工作!整个暑假,他不辞辛劳地在各地进行检测,挣得了几千块钱,这些钱足够他下一学期的生活费!

与此同时,汪静老师又和他的母亲聊了他在校的情况,交流了国家助学贷款已经可以贷款一万两千元了;还可以依据家庭情况申请国家助学金,而且学校每年都会拿出几十万元奖励优秀学生的政策,不用心理有太重的负担。鼓励小曾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不能一蹶不振,只要她们共同努力,就能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真想不到大学也有家访,真是太感谢了!”在家访过程中,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想不到”“感谢”“拜托”这样的词语。临走的时候,小曾的母亲一定要让汪静老师留下来吃饭,她婉言谢绝了。后来,她拿出一件粉色的围裙,真切地说:“汪老师,这是我做的围裙,送给您一件,请您一定收下!”汪静老师突然眼眶湿润了!眼前这个家庭营生的来源就靠做围裙,她想这应该是他们家最能拿得出手的“礼物”了吧!

 

这件围裙,是情,是义,更是爱与责任!

这件围裙,是支持,是理解,更是信任与感动!

四、结尾——这是一个圆满的故事

这学期,小曾的学习状态非常好,在学习之余仍然兼职着甲醛检测工作,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工作组的中坚力量,所挣的工资除了支付自己生活费,还能贴补家用。看着他由内向忧郁逐渐转变为开朗阳光,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高兴,汪静老师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更加坚定了全身心关爱学生成长的信念。

学院积极发挥校友、校企合作等资源,形成资助合力,建立了“励志助学基金”本学期资助了一部分贫困学生,小曾也获得了资助。同时,依据家庭情况,汪静老师也帮他申请国家助学金。

 

最近,汪静老师和小曾聊到了毕业后做什么?他说“老师,我听您的!”她把毕业参军的相关政策告知了他,让他和家人商量一下。没过几天小曾就给她发来信息:他爸说,“汪老师叫你上哪你就上哪!”,“我也想好了,我要去部队锻炼自己,报效祖国!”

 

看到小曾发来这样的信息,汪静老师真的很欣慰,甚至有些兴奋!她们学工人的社会价值不就体现在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上吗?看到学生的转变,她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也意识到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家访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原生态的家庭状况,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根源。

今年的教师节,汪静老师收到了小曾同学的一封信:信中这样讲到,“只有老师您能明白那段时间的我有多么的痛苦,家里的境况让我曾经有过放弃继续学业的念头,当我觉得自己很难坚持下去的时候,是您无私地向我伸出了温暖的双手……谢谢您像姐姐一样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们家里照进阳光,让我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今天是教师节也是中秋节,简单的祝福送给您,希望您节日快乐,阖家团圆”!

看了信之后,汪静老师静静地坐了很久,眼眶又一次湿润了。一直以来,她只是做了份内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她不曾知道,原来在她眼里这么微小的事情却足以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的学生心怀感激写下这封信,她受之有愧,她反思了很久,也许她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用她的努力去影响、帮助更多的学生。

家访,走得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成长之路,走得是“待生如子,待生如挚友,待生如栋梁”的关爱之路!武昌理工学工人,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书写了“构建家校合力,精准立德树人”的奋斗新征程!汪静老师作为一名学工人也将继续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进的路!

武昌理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武昌理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